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式物流”之痛:78万家货运公司四成是光杆车

[日期:2012-11-28]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字体: ]

      中国有90%的货运公司,单家自有货车不足10辆,其中40%都是只有一辆车的个体户。昨日,第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物流信息化专题会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透露的这一组数字,是中国物流业的缩影。小、散、乱、差、多,正是“中国式物流”之痛。

  货运汽车空置

  广州年丢370亿元

  统计显示,中国货运公司中,拥有10辆以上货车的货运企业占运输公司总数的10%,有100台以上货车的公司仅占3%,只有1辆货车的个体户占运输公司总数的40%。

  由于规模小,信息不对称,中国的物流行业流通效率低。据2011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在广州,货运汽车空置率造成一年损失370亿元,76%的企业靠自己做物流,第三方物流在广州的占比只有6%,而这一数据在美国则是58%。

  王选庆表示,现在中国开始有企业整合分散的货运个体户,比如浙江传化公司,搭起了第四方物流平台,通过信息化服务,实现车与货的对接,每天有近4000辆货车到其物流产业园配货,配货时间从48小时降低到6小时,仅萧山地区就有90%的企业将物流外包给传化公司。

  空车等货时间

  平均长达3天多

  传化公司总裁徐水波指出:“欧美只有几千家公路物流企业,而我国有78万家,以小户、散户为主,货运司机基本都是个体,信息散乱,严重不对称。”“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等待配货时间长达78小时,这大大增加了各方成本。”

  另外,公路行业还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偷盗、骗货等现象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集约化,包括网络化、信息化、流程标准化。”徐水波所在的传化集团创立了一种新的“公路港”模式,针对的就是集约问题。

  该公司在杭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公路港”物流园区,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车辆提供信息、标准平台,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用徐水波的话说,是“为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企业”,“车子不是我的,货物也不是我的,但他们都需要在我的平台上运作,我们就是物流界的机场或淘宝。”

  中国物流成本

  比国外高一倍

  “中国物流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冲不过18%红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丁俊发告诉记者:“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10年间,基本保持在18%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占比仅9%,是中国的一半。这表明,中国的物流效率还很低下。”

  行业小而散被认为是物流成本高企的一大原因。据了解,眼下,中国第三方物流占比仅为3%。

  “物流业与零售业、制造业,不应该隔离,而应该及早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丁俊发说。

  光棍节后“羡慕、嫉妒和恨”

  电商与物流互抢地盘

  记者蔡木子

  可能没有哪一个时点像现在一样,全社会都关注着物流行业。“物流”,这个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随着“市场营销”传入中国的概念,现在却直观的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

  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昨日的电商物流论坛上,电商与物流却好似一对“冤家”,指责对方“相煎太急”。但事实上,京东、当当不惜烧钱无数,也要自建物流;申通快递“爱买网超”、顺丰快递的“顺丰优选”都已上线。一场左右手互搏,已经上演。

  物流嫉妒电商吃肥肉

  “未来,我们会想办法降低电商件的占比”,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副总裁熊大海直言:“现在,电商件大概占了我们的75%,但如此依赖线上市场,是十分危险的。”

  熊大海介绍,电商流量季节性太强,“潮汐式”的消费让物流业难以应付。光棍节一天的量,可能是几十天的总和,物流商不可能常年养那么多人、车,在短时间整合资源的难度颇大,这种矛盾短时间内还难以化解。

  而真正让物流商忧虑的,是电商自建物流越演越烈。

  “自建仓库、自建最后一公里配送、利用实体店让消费者自行取件,这些都是现在电商在做的。”熊大海说:“虽然,现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做全国业务,但北上广这种‘肥肉’已是电商自己吃,只有偏远山区这种‘骨头’才会给物流啃。这种做法,让不少物流产生了观望情绪,把‘宝’押在电商身上行么?”

  忧虑之下,不少物流商决定“反客为主”。7月,申通上线电商平台“爱买网超”,内容以食品、生鲜和水果为主,第一步打算做浙江内部市场;5月底,顺丰速运的“顺丰优选”上线,主打高端食品,仅限北京地区。

  电商埋怨物流搞不定

  但电商自建物流,也非没有缘由。

  “据统计,光棍节11日至13日三天,快递量最多时一天超过3000万件。”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介绍:“以后,电商销售额一定会超过传统零售额。”

  如此集中的快递量,曾让无数电商英雄倒在了物流脚下。爆仓、暴力装卸、延迟、消失……各种对物流的不满,在网购群体中一直没有间断。而糟糕的物流体验,直接影响了电商平台的形象和声誉。

  “得物流者得天下,”聂林海认为:“但现在的社会物流,确实还没有跟上电商发展的脚步。”据统计,现在全国的快递件中,有60%都是网购产生。

  为了提供更稳定的购物体验,京东、当当不惜血本,坚持自建物流。

  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快递庞大的市场也让电商眼红。不久前,京东宣布为第三方提供快递服务,虽然起步价11元至30元,比“四通一达”贵出不少,但由于支持“货到付款”,仍被业内认为具有竞争力。

  边出击边指责或致“双输”

  在对方的地盘攻城略地后,物流与电商却不忘互相指责。

  “电商做快递,符合商人逐利的心态,但不符合现代经济的主流。”圆通速递副总裁戚建敏直指:“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分工是趋势。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自营物流的电商盈利,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电商则讽刺物流业的失败。在2008年,中国邮政与TOM集团联合创建购物服务平台“邮乐网”,销售量相对冷清;2009年,申通创建了网上火车票代购服务专业平台“久久票务网”,却于2011年3月被“携程网”收购。

  “一口吃下产业链肯定是一种倒退,有违专业分工的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丁俊发说:“但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应该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健全的供应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