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提出未来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580万公里。其中,40万公里为国家公路,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构成。普通国道网总规模约26.5万公里,将比现在增加1倍还多;国家高速公路网将新增两条北南纵线,总规模约11.8万公里。这一网络建成后,将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1000公里内的省会间当日到达,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往返、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到达。
《规划》为我们谱写了美好的愿景,但如此规模之下的设计却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础建设的薄弱。目前,我国仍有900个县没有国道覆盖,全国有18个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和29个地级行政中心未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相连接,部分国家高速公路通道能力紧张、拥堵严重,普通国道路线不连续、不完整,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导致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基础建设必须先行。据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介绍,至2030年,按照静态投资匡算,普通国道约需投资2.2万亿元,国家高速公路大约需投资2.5万亿元,总的投资大约是4.7万亿元。可以想见,在这段时间之内,我国公路仍会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不仅能够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更能提升国家的整体交通水平。但我们在建设的同时还要看到,在强化全国道路硬件建设时,不能忽略软件建设。如果只注重道路建设而不注重纠偏,那么4.7万亿元投资最终产生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建设公路的同时,对于寄生于公路上的不合理利益格局,也需要同步纠正。
上一轮公路建设,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地方采取“借款修路”模式,在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公路乱收费这一老大难问题。乱收费的结果是物流和出行成本增加,商品产销两端的价格失真,经济和民生成本增加,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
此外,过去修路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少乱征地现象,新一轮公路建设,理应在法治规范内有序展开,尽可能减少建设的额外成本。从这个角度说,新公路建设不仅应铺就新经济动脉,还应同时铺就解决顽疾、注重民生的治政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