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供应链污染评估标准亟待变革
2014/7/26 3:22:23
苹果、彪马、松下、玛莎百货、西门子、可口可乐、三星……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大品牌环境表现如何?在华供应链是否存在污染?
作为“世界工厂”,大量加工生产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空气、水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既有的中外评价和认证体系多半无法有效涵盖供应链环境管理。
近日,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发布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CITI),对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纸制品、汽车制造、啤酒、皮革等8大行业供应链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
企业供应链污染严重重视不足
记者了解到,CITI是全球首个基于供应链在华品牌环境管理表现而制定的量化评价体系。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说,CITI是一个动态评价过程,评价方主要关注5方面内容,即企业对其供应商出现环境违规问题如何回应?企业是否检索供应商以确保其在环保方面无违规行为?企业是否推动绿色供应链向上游延伸,以解决主要污染环节的环境问题?企业是否推动供应商披露其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排放转移数据?企业是否追踪其产品全球回收以防止回收过程中的污染?也就是说,企业要对自己产品的“来龙”和“去脉”中的环境问题尽监督与整改的责任。
很多大型品牌企业每年都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部分企业还会同时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给很多公众一个错觉,一些享有全球声誉的跨国企业,已经采取措施来监督和限制其海外工厂在环境方面的影响。”马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600家大型上市公司中,只有1/3的企业有适度纳入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且只有不到1/2的企业表明其在采购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准则,甚至于大多数参与其中的跨国公司也只是局限在其可持续发展行为对于本国环境的影响,像是办公室、零销店以及其产品的碳足迹等。
马军认为,国际品牌在华工厂和供应链已成为我国目前严峻的污染问题的组成部分,但多数国际品牌对其污染“贡献”采取的控制措施却极为有限。
供应商监管困境待解
“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常常发生在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最终产品的组装商或包装商)以外,集中在二、三级材料供应商处。”IPE等民间环保组织在与品牌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很多企业只重视一级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对二三级供应商,以难以掌控为由,不愿意履行应有的监管责任。
“只是简单要求供应商保证去‘实践环境保护’或遵守法律,很可能会沦为空谈。”一位长期为企业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咨询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供应商行为守则的执行,需要用监督、审核和减少甚至停止采购的商业手段相结合,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也就是说,需要品牌商将绿色供应链要求纳入供货合同或采购订单,作为实施商业采购行为的必要条件,以此来确保其有效地实施。“目前,这样周密的管理程序是极其罕见的,只有极少数的公司采用。”该负责人透露。
现有标准体系难以有效监管
尽管一部分企业利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对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考量,但是这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阻碍了企业治污的前进步伐。
资料显示,全球报告指数(GRI)是联合国推动的考核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其中有两条确实是涉及到了供应链环境的影响,但是其只占到了权重的1/17。
碳揭露项目(CDP)等一些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或排名,对供应链活动方面的评价占整个可持续性评价的权重比较小,在供应链的监督、管理、披露方面,即使是最低等级也不会影响到其总分的5%。
道琼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