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VS互金平台,谁将成为供应链金融系统“主宰”?
2017/8/13 10:12:18

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我国非国有中小企业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几乎涵盖了生产、服务领域的各行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是在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情况却不容乐观,这其中不乏一些优质实体企业,融资难在任何时候都是困扰这些企业的主要难题。供应链金融便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兴起。
一、商业银行的“调头难”
按照传统的风控思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失、固定资产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都是银行惜贷的理由。虽然近几年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诸多商业银行开始注意到供应链金融这块大蛋糕,诸多供应链体系的中小企业也切实的获得了实惠,但是这样仍然远远不够。因为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还属于新生业务,他们虽然也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但总体上还未跳出传统风控思路,实际操作中信贷部门常看重以不动产抵押物充裕的企业,而忽略了诸多成长良好、运行良好但不动产抵押物不足的优质中小实体企业。
当然,以这些商业银行确实有自己的难处,因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思路确实有太大的区别:供应链金融评估体系中,信贷的准入标准不再是单独的企业信贷准入评估思路,评估方式不再局限于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规模等,还要将整个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行业地位,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借款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地位,借款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的历史记录等多项指标纳入准入范围。当然,如果贷款企业达到要求后,还需要一些限定措施,比如限定该企业的融资只能用于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要求该企业的销售收入直接偿还授信等。
综合来讲,就是传统的商业银行通常采用的评价授信体系以“点”为标准,而供应链金融是以“链条”为对象。正因为这种本质上的区别,所以需要商业银行在开展这块业务时需要作出很大的改变。而现在商业银行缺乏供应链金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对于整个产业前景与风控方面的深度理解,因此很难有所创新来打破原有的贷款管理思想。在现有组织架构和考核体系下,没有人愿意去冒这种风险。
当然,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难以开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协调问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总行、分行在到支行的传统行政体制无法改变。这些分行或支行目前基本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区域之间的分支机构业务不能交叉进行。但是供应链金融体系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却没有行政区域限制,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往往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域。这就导致如果一个银行分支机构承办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就需要一连串统一协调。但是这些分行和支行都是独立进行业绩考核的。所以,对于这些银行来说,如果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协调所带来的效率问题。这就要发生体制性的改革,当前的大型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动力明显不足。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机遇期
正是因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消极反应”,其它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内机构才获得了绝佳的切入机会。以互金行业举例,虽然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有着资金体量小、资金成本高等劣势。但是,他们同样拥有规模小,转型速度快等优点。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强大的吸引力下。这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相应业务可以迅速的渗透到整个供应链生产体系中。在这个体系里,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每笔资本可以派生出多次借款机会。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产生点,在价值链升值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从风险控制角度上来看,供应链体系内产生的借款,以真实的单笔交易业务为依据,有核心企业担保,十分有利于风控工作的开展。互联网金融机构通常选择与链内核心企业合作,实施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