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成供应链金融发展核心
2017/11/5 11:04:29
在企业生态向智能化、轻型化方向转型之际,尤其在供应链和物联网的场景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库存、销售以及商誉、偏好和互动等边缘数据,已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因素,这对基于固定资产抵押投融资的传统银行形成了挑战。因此,对转型期资金融通模式和服务观念等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分析。
“节点”需求催生“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Edge of computing)是指由网络敏捷地连接“节点”需求,通过智能合约就近采集数据,融合开放的网络计算与核心存储的应用平台,实时提供前端业务咨询和智能化最优决策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实施前端与云端的有效互动等技术安排的边缘化智能服务。
笔者认为,“节点”是指社会生产、社交和生活等企业或个人场景,而智能合约对其就近采集的动态更新数据,经前端计算并提供智能决策服务。然而,基于互联网后端的“云”计算,则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数据的增加、使用和交付等,实现私有和公有“云”的针对性服务,为“节点”如中小企业等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从而,由“边缘计算”、互联网2.0和“云”计算的前后端数据,在“发生、连接、多维查询和分析”中形成边缘信息和综合信息的“端、网、云”智能互动的体系建设。
近几年,由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上下游企业的内部数据分析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技术将计算和分析的关口前移,以此提升前端客户数据的分析能力和速度,减少网络和云端数据处理的负担。因此,加强网络前端计算和分析能力的技术布局,为“节点”企业提供更为便捷和快速的决策和咨询方案,“边缘计算”技术应运而生。
供应链产业竞争成焦点
从发展来看,供应链产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为:在链上的大型核心企业,凭借其独特的资金优势,掌握着链上的定价、生产和支付等主动权,而链上的下游企业却不能掌握上游企业的供货等状况,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和加工方案和避免其资源被动损耗等成本问题,核心企业不愿将自身的企业信用及时“分割”并传导给下游中小供货商,下游企业则不能顺利获得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从而阻碍了下游企业贷款、生产和交付订单的便捷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及时获得合理的评估和预测数据,也无法及时掌控供应链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从服务来看,传统供应链金融更多地显现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分列集成,形成供应链中间产品分散化的服务体系。近十年来,从“1+N”1.0模式到2.0全流程在线方式,再由供应链生态圈3.0模式到产融结合的4.0模式,供应链金融发展更多地体现为链上相互竞争的态势。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产业的替代速度明显加快。去年,国际商会对供应链金融的最新定义是,“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等技术措施,管理供应链流程交易中的营运资本,并优化流动性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据此,从采购原材料到制作中间产品,最终形成产成品并由销售网络将产成品送达消费者的过程中,银行与核心企业应当以贸易事件为先导,针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乃至最终的用户,整合供应链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等信息要素,关注全程矩阵信息的监控和分析,设计整体网链功能性融资产品的服务方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因此,新型的产融关系体现为深度协调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持续获得正常的运营和精细化管理,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
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产生过程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7年上半年,在人工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